每次回國,我都會為女兒買幾件衣服。但是最近這次,我經過童裝店時,想了又想,沒買。
到家,女兒找我要新衣服。我手一攤,對她說;「老爸沒買,因為不知道妳會喜歡什麼衣服。妳已經六歲,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不如改天,我帶妳去服裝店,由妳自己挑!」
◎不對也是對!?
隔日,我就帶她去買了衣服。她先不敢挑,非要我幫忙,經過再三鼓勵,才終於下手。她居然挑了幾件我平常想都不可能想到的衣服。問題是,她自己挑的,她特別愛穿,穿在身上怎麼看都不對,卻也怎樣看都對。
我發覺, 真正的「創意」和「突破」,往往是這樣來的。如果我們希望下一代能比上一代強,就要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讓他們作主。
◎你的風格在哪裡?
記得我以前在美國大學的國畫班上,有個美術系的學生,起初上課非常認真,一板一眼照我規定的去做。但是當他學會了國畫的基本筆法,就不再臨摹,而東一筆、西一筆地亂塗。我當時很為他惋惜,覺得他如果照傳統方法苦練,一定能成很好的國畫家。幾年之後,我接到他畫展的請帖,走進會場,才發覺自己錯了。他對了!因為他把中國畫的技巧,融入了他的繪畫當中。那確實不再是國畫,卻是「他」的畫!就藝術創作而言,什麼能比表現自己的獨特風格更重要呢?
◎你的感覺在哪裡?
從那天開始,我常想:中國式的教育,在嚴格的管束下,是不是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覺?尤其是今天,孩子都少,都寵得像寶。
「你該喝水了!免得流汗太多,上火。」
「你該吃水果了,免得便秘!」
「你該吃這個菜,少吃那個菜,因為這菜比較營養!」
「你該脫一件衣服了!天熱了!」
「你應該換蓋厚被了,天涼了!」
「你該念書了,是不是後天要考試?」
想想看!有多少父母不是這樣叮囑孩子?問題是,孩子也是人,他難道不知冷、不知餓?不曉得穿衣、吃飯?十幾年這樣「伺候」下來,那天生的本能,只怕反而變得遲鈍了!
我們一方面用無微不至、不必孩子操心的方法去帶他,一方面又希望他能成為獨立思考、有為有守的人。這樣的教育,能成功嗎?
◎你敢跟他談戀愛嗎?
更嚴重的問題是,被這樣帶大的孩子,已經失去「作主」的能力;遇到問題,他不自己面對、解決,卻退到父母的身後,等「大人」幫忙。連上大學,都可以看到許多「大孩子」,在比他矮一個頭的老媽的帶領下註冊。跟這樣的「男生」或「女生」談戀愛,你能放心嗎?
你能確定他說出的話,代表他自己,他作的「允諾」必然會實現嗎?
基於這個原因,我在兒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製造機會,要他作主。他要買電腦,我教他自己看資料、打電話,討價還價。碰到問題,我要他自己打免費諮詢專線,一項項跟人討論。有時候,他來問我,我甚至故意裝傻:「對不起!老爸不懂!你自己看著辦,自己決定吧!」
我也早早為他開了信用卡和銀行戶頭,存了一筆不算少的錢進去,然後對他說:「如果我發現你亂花,以後就別指望我給你更多錢。相反的,如果我發現你很懂理財,則可能以後把大筆的錢交給你管!」
我發現,他愈獲得尊重,愈會自重。尤其要緊的,是他學會了自負盈虧,也學會了負責。
◎你的頭在哪裡?
當我念研究所時,有位教授說得好,「研究所教你作學問的方法,但不教你思考。思考,是你自己的事。」我覺得這何必等研究所?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已經應該教他。至少我們可以教他怎麼思考,而不直接幫他作答。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看法,是他獨立的個人,憑什麼要求人人的答案一樣呢?只要他思考的方法正確,看法不偏激,又經過他自己的反覆辯證,就應該被尊重。
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是天經地義的事!就算他錯了,失敗了!也是他自己的失敗,必須由他自己汲取教訓。他有他的世界,要面對他的戰鬥,再強的父母,也不可能保護子女一輩子啊!你愈希望他禁得起打擊,愈要教他早早用自己的腳去站立。一直到今天,我的兒子已經大學畢業,我還常對他說那句老話:「這是你的事,老爸不懂。我也有我要忙的,你的頭在哪裡?還是你自己決定吧 ... 」
◎本文為熱心網友提供,希望能推廣人本教育。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50元,買最後的尊嚴!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餃子店的老闆常用舊報紙包冷凍水餃,我在煮餃子時,便順便看一下報紙,不浪費時間。 有一天看到一個讀者投書「生命最後的尊嚴」,原來一位男士失業,一家四口用100元過一天,這位讀者去他家時,偶然在他的撲滿裡看到一個50元的硬幣,就拿起來搖一下,男主人靦腆地說:「那是生命最後的尊嚴。」
當時,他並沒有聽懂這句話的意思,以為表示家裡還有點儲蓄,後來在電視上看到這位男士帶著孩子燒炭自殺了。他去他家,看到那個撲滿空了,桌上有張發票:炭,50元。他才瞭解那天「生命最後的尊嚴」是什麼意思。
這真是悲慘,令人不勝唏噓,就像上戰場的勇士留最後一顆子彈給自己一樣,讓自己能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翻過報紙,另一面是財大氣粗的大老闆擁著兩位美女,說他們公司尾牙花7億,頓時覺得這版面很刺眼,急忙跳過去,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再翻過去,看到今年花燈要花1.3億,政府要薄海歡騰、普天同慶。這時只覺得很憤慨了,人民已經在用最後的50元來維持他的尊嚴了,政府卻還拿著人民的血汗錢在做繁華的假象,像這樣的新聞,實在是看不下去。
政府的錢應該用在為老百姓謀福利上,最基本的福利就是人人有飯吃。飯都沒得吃,點什麼花燈呢?燈應該點在老百姓的心中,不管這個世界多黑暗,只要老百姓心中是亮的,這個國家一定有前途,假如表面上歌舞昇平,老百姓心中泣血,這假象又能維持多久呢?
◎務實的教育政策,才能點亮心燈…
從神經學上,我們知道要改正一個行為,不是說NO就可以使這個行為不發生,還必須找出要的行為,用要的行為去取代不要的行為。今天政府只是宣揚不要自殺是沒有用的,必須替人民找出一條生路,他們才會不自殺。
目前政府有兩件事必須要做,一是整頓治安,許多人被地下錢莊逼得走投無路,或一生積蓄被騙光而選擇自殺,政府應大力掃除詐騙和討債集團,先把前門的狼跟後門的虎去除,然後從務實的教育做起,給人民一技之長。
現在世界的潮流是非技術性的產業外移,移到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工資低廉的地方,剩下來的是技術性的產業,國家的經費應該投資到提升國民的技能上,以維持國家的競爭力。但我們的教育沒有趕的上時代的需求,政府常說財政困難,要削減教育經費,關掉偏遠小學,但是卻有錢辦花燈來討好選民,專做煙花一現即逝的「燒錢」事,我們應該把這些錢用到基礎教育上,使國家強起來。
「富在山中有遠親」,當國家富強時,不論叫什麼名字都有人上門來做生意。莎士比亞不是說:「名字是什麼,玫瑰換成別的名字一樣地香?」把納稅人的錢用到教育上,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冰島、芬蘭、愛爾蘭都是我們的榜樣,國家強了,人民有飯吃了,燒炭自然就絕跡了。希望在這新的一年,政府能以蒼生為重,用務實的行動,點亮老百姓心中的燈。
◎如你覺得本文有意義,就請努力地轉寄出去!
餃子店的老闆常用舊報紙包冷凍水餃,我在煮餃子時,便順便看一下報紙,不浪費時間。 有一天看到一個讀者投書「生命最後的尊嚴」,原來一位男士失業,一家四口用100元過一天,這位讀者去他家時,偶然在他的撲滿裡看到一個50元的硬幣,就拿起來搖一下,男主人靦腆地說:「那是生命最後的尊嚴。」
當時,他並沒有聽懂這句話的意思,以為表示家裡還有點儲蓄,後來在電視上看到這位男士帶著孩子燒炭自殺了。他去他家,看到那個撲滿空了,桌上有張發票:炭,50元。他才瞭解那天「生命最後的尊嚴」是什麼意思。
這真是悲慘,令人不勝唏噓,就像上戰場的勇士留最後一顆子彈給自己一樣,讓自己能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翻過報紙,另一面是財大氣粗的大老闆擁著兩位美女,說他們公司尾牙花7億,頓時覺得這版面很刺眼,急忙跳過去,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再翻過去,看到今年花燈要花1.3億,政府要薄海歡騰、普天同慶。這時只覺得很憤慨了,人民已經在用最後的50元來維持他的尊嚴了,政府卻還拿著人民的血汗錢在做繁華的假象,像這樣的新聞,實在是看不下去。
政府的錢應該用在為老百姓謀福利上,最基本的福利就是人人有飯吃。飯都沒得吃,點什麼花燈呢?燈應該點在老百姓的心中,不管這個世界多黑暗,只要老百姓心中是亮的,這個國家一定有前途,假如表面上歌舞昇平,老百姓心中泣血,這假象又能維持多久呢?
◎務實的教育政策,才能點亮心燈…
從神經學上,我們知道要改正一個行為,不是說NO就可以使這個行為不發生,還必須找出要的行為,用要的行為去取代不要的行為。今天政府只是宣揚不要自殺是沒有用的,必須替人民找出一條生路,他們才會不自殺。
目前政府有兩件事必須要做,一是整頓治安,許多人被地下錢莊逼得走投無路,或一生積蓄被騙光而選擇自殺,政府應大力掃除詐騙和討債集團,先把前門的狼跟後門的虎去除,然後從務實的教育做起,給人民一技之長。
現在世界的潮流是非技術性的產業外移,移到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工資低廉的地方,剩下來的是技術性的產業,國家的經費應該投資到提升國民的技能上,以維持國家的競爭力。但我們的教育沒有趕的上時代的需求,政府常說財政困難,要削減教育經費,關掉偏遠小學,但是卻有錢辦花燈來討好選民,專做煙花一現即逝的「燒錢」事,我們應該把這些錢用到基礎教育上,使國家強起來。
「富在山中有遠親」,當國家富強時,不論叫什麼名字都有人上門來做生意。莎士比亞不是說:「名字是什麼,玫瑰換成別的名字一樣地香?」把納稅人的錢用到教育上,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冰島、芬蘭、愛爾蘭都是我們的榜樣,國家強了,人民有飯吃了,燒炭自然就絕跡了。希望在這新的一年,政府能以蒼生為重,用務實的行動,點亮老百姓心中的燈。
◎如你覺得本文有意義,就請努力地轉寄出去!
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Fred Frith & Evelyn Glennie - Touch The Sound
【專輯名稱】DANCIN’
【藝人/樂隊】Evelyn Glennie
【唱片風格】古典
這是一張古典音樂專輯,得到它非常偶然,一直對古典音樂由衷的熱愛,然而她的故事卻讓我感動。下邊就說說她的故事吧~
Ⅰ: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一個很特別的故事,如果大家聽了,也一定會覺得她真很能幹。
1、她的名字是Evelyn Glennie。 2、她是打擊樂器專家。 3、她只有26歲。 4、她以優異成績從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畢業。 5、她畢業後在專業上的成就,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6、因為她學會了600多種樂器,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打擊樂器專家,大鼓,小鼓,木琴,風琴,各樣的樂器她都會。
Ⅱ:這個來自蘇格蘭的年輕婦人,因為她所有的才幹出了名。
1.她第一次表演,是在有95年歷史的英國皇家音樂廳。 2.她是一個蘇格蘭農夫的女兒,她曾在美國的甘迺迪中心表演。 3.後來她在洛杉磯好萊塢的表演也十分成功。
Ⅲ、但是Evelyn卻聽不到人們鼓掌聲音,因為她是耳聾的,她雖然能演奏600多種樂器的時候,但她自己卻聽不見。
1.這可能嗎? 2.她是怎樣學會這些樂器的呢? 3.她雖然聽不見,但是因為不同打擊樂器的震動是不同的,所以她是憑感覺來演奏的。
⑴、所以她每次演奏之前,都先將鞋脫下來,這樣她就可以感覺到樂器的震動。 ⑵、八歲的時候,她的耳朵開始變聾,到十二歲的時候已經全聾。 ⑶、人們都說她學不會任何樂器 ⑷、然而她堅持要學,就請她的老師打出不同的音符,然後她用手來感覺不同的震動。 ⑸、現在她學習的方法,是用雙腿的膝蓋夾住音樂的錄音機,感覺音樂的震動。 ⑹、她寫的一本自傳,名叫《美好的震動》。
總之~她值得我們尊敬!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髮禁與自主
高運宏 E-mail:jpq25r@yahoo.com.tw
經歷: 輔仁大學研修歷史、法律雙學位
專長: 歷史、法律
教育部宣布,學校取消髮禁規定,教育部認為取消髮禁的深層意義,是希望孩子從管理自己的頭髮開始,進一步學習自主管理、對自己負責,以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早在一九八七年我國即已宣告廢除髮禁,但當時所謂的廢除髮禁,僅是廢止五分頭及西瓜皮的規定。而非全面開放頭髮由學生自理。直至今日,許多學校對於教育部的規定,仍然抱持著陽奉陰違,甚至公然抗命。挾家長之意行禁制之實。校方堅持「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嚴禁染燙等情事。由有甚者,認為學生會因過度注重外表,而忽略了唸書。報上社論亦有指出近日學生齊聚教育部爭取髮權一事,嚴重影響校園秩序。恐發生「爭權益,反威權」的學潮。主張「自由與髮禁」非同一事,不應輕言廢棄。
威權時代的台灣在野政黨,常以聖經參孫的故事說明,極權統治下百姓的無奈。參孫是聖經故事中的一位大力士,參孫在梭烈谷愛上了一個女人,名叫黛利拉。非利士首領去見黛利拉,對她說:「你要用計探參孫,找出他為甚麼有那麼大的力氣,我們要怎樣才能勝過他,捆綁他,使他就範。這樣,我們就每人給你一千一百塊銀子。」黛利拉天天問他,他被糾纏得厭煩極了,終於把祕密告訴黛利拉。他說:「我的頭髮從來沒有剃過,因為我一出生就獻給上帝作離俗人。如果我的頭髮剃了,我就會失去力氣,跟平常人一樣軟弱。」後來參孫的七根辮子被剃掉失去了力量而被非利士人所擒。這個故事指明了頭髮為參孫力量之源,也為當時反威權提供了有利的反抗依據。
究竟,為何學校非管制學生的頭髮不可。難道純粹是因為學生缺乏自理的能力嗎?
頗令人疑義。根據過往的例子,頭髮是一種管理的標的。學生剪髮代表著意義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滿清時代的薙髮留辮,摧折士子風骨,運用髮式,明辨臣服與反叛者。外表的異同標誌服從與敵對。今日的學校亦以相同手段,區分好學生與壞學生,其區別的標準在於聽話與反抗者,無怪乎在頂上動手腳者,一律視為壞學生的表徵。諸君不見學校、軍隊、監獄都使用著這樣管制的手段,辦別順逆。
由此觀之,校方一再強調的「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便失去了依附正當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習知識、明辨是非,管制髮式對於知識的增進又有何助益呢?對於是非的分辨更是天大的笑話。校方無法說明禁止的理由,一眛要求學生遵守,是非不明何以令人信服。
越少的管理越好,自由放任並非戕害學生發展,反而有助於學生順從本性找到最佳的發展方向。執教鞭者應屏棄威權管理,命令無法帶來真正的服從,威嚴不來自規範。為教者應以開明的思想,迎接新的時代。不要讓腦袋停留在過去封建專制的保守框架下。
文章出處:奇幻旅程
作 者:高運宏 (2006/10/29)
經歷: 輔仁大學研修歷史、法律雙學位
專長: 歷史、法律
教育部宣布,學校取消髮禁規定,教育部認為取消髮禁的深層意義,是希望孩子從管理自己的頭髮開始,進一步學習自主管理、對自己負責,以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早在一九八七年我國即已宣告廢除髮禁,但當時所謂的廢除髮禁,僅是廢止五分頭及西瓜皮的規定。而非全面開放頭髮由學生自理。直至今日,許多學校對於教育部的規定,仍然抱持著陽奉陰違,甚至公然抗命。挾家長之意行禁制之實。校方堅持「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嚴禁染燙等情事。由有甚者,認為學生會因過度注重外表,而忽略了唸書。報上社論亦有指出近日學生齊聚教育部爭取髮權一事,嚴重影響校園秩序。恐發生「爭權益,反威權」的學潮。主張「自由與髮禁」非同一事,不應輕言廢棄。
威權時代的台灣在野政黨,常以聖經參孫的故事說明,極權統治下百姓的無奈。參孫是聖經故事中的一位大力士,參孫在梭烈谷愛上了一個女人,名叫黛利拉。非利士首領去見黛利拉,對她說:「你要用計探參孫,找出他為甚麼有那麼大的力氣,我們要怎樣才能勝過他,捆綁他,使他就範。這樣,我們就每人給你一千一百塊銀子。」黛利拉天天問他,他被糾纏得厭煩極了,終於把祕密告訴黛利拉。他說:「我的頭髮從來沒有剃過,因為我一出生就獻給上帝作離俗人。如果我的頭髮剃了,我就會失去力氣,跟平常人一樣軟弱。」後來參孫的七根辮子被剃掉失去了力量而被非利士人所擒。這個故事指明了頭髮為參孫力量之源,也為當時反威權提供了有利的反抗依據。
究竟,為何學校非管制學生的頭髮不可。難道純粹是因為學生缺乏自理的能力嗎?
頗令人疑義。根據過往的例子,頭髮是一種管理的標的。學生剪髮代表著意義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滿清時代的薙髮留辮,摧折士子風骨,運用髮式,明辨臣服與反叛者。外表的異同標誌服從與敵對。今日的學校亦以相同手段,區分好學生與壞學生,其區別的標準在於聽話與反抗者,無怪乎在頂上動手腳者,一律視為壞學生的表徵。諸君不見學校、軍隊、監獄都使用著這樣管制的手段,辦別順逆。
由此觀之,校方一再強調的「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便失去了依附正當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習知識、明辨是非,管制髮式對於知識的增進又有何助益呢?對於是非的分辨更是天大的笑話。校方無法說明禁止的理由,一眛要求學生遵守,是非不明何以令人信服。
越少的管理越好,自由放任並非戕害學生發展,反而有助於學生順從本性找到最佳的發展方向。執教鞭者應屏棄威權管理,命令無法帶來真正的服從,威嚴不來自規範。為教者應以開明的思想,迎接新的時代。不要讓腦袋停留在過去封建專制的保守框架下。
文章出處:奇幻旅程
作 者:高運宏 (2006/10/29)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蘭嶼生態浩劫
蘭嶼生態浩劫--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的悲歌
2007/06/25 00:41
黃文山
生態保育真能與經濟發展並重?也許會,但大多數成功的例子都發生於國外,例如加拿大的賞鯨生態旅遊為他們賺進大把鈔票;也許不會,遺憾的是大多數失敗的例子卻都發生在國內;只要台灣動物保護區一開放,鈔票不一定滾滾而來,但野生動物一定屁滾尿流。
6月中旬的台灣大雨直下,但東南方的蘭嶼小島卻鬧旱災,日日高溫曬乾了平常流動的山水,突兀的乾河床預告死寂。島上居民為水源爭奪屢有紛爭;但大部份不為家計而為大量擁入遊客計,尤其例假日遊客量更是大增,自然需水量大增;遊客摩托車隊少則十數輛,多則數十輛,這些遊客帶來的經濟效益真的充盈了腦筋動的快的當地人,民宿的設立如雨後春筍般的快速,一個一個冒出頭,遊客爭奪戰屢見不鮮;自然景觀自不能滿足遊客好奇心,於是民宿主人將爭勝的念頭動到蘭嶼當地的特殊野生動物--蘭嶼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於是整套的生態旅遊必需包括造訪蘭嶼角鴞和綠蠵龜才算完整也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才能賺更多的錢。
蘭嶼角鴞是一種蘭嶼當地的特殊稀有鳥種,牠們棲身於低海拔雨林樹幹上,不論白天或晚上皆聽得到鳴叫聲,但以夜晚才能找到牠的蹤影。由於蘭嶼的雨林多乏開墾,林下植被叢生不易進入,唯有永興農場以前是犯人的勞動場所,在長期的經營下林下植物較少,適合人類觀察研究蘭嶼角鴞,此地也是研究人員十幾年來的最佳觀察地點;但也是民宿主人帶遊客必訪的重要旅遊重點;只見夜幕低垂下的永興農場的麵包樹與山龍眼樹縫中透露出許多手電筒的燈光,這些刺眼的強光隨著蘭嶼角鴞的叫聲與人類雜踏聲而去。據說研究人員對蘭嶼角鴞的棲地時時遭到干擾充滿無奈與不安。
其實,綠蠵龜的處境比角鴞更為嚴峻。蘭嶼綠蠵龜生蛋地僅存東清灣與小八代灣二地而已,但因挖沙造屋與綠蠵龜被虐殺事件後,東清灣已有數年未見綠蠵龜上岸生蛋;而僅能提供綠蠵龜生蛋的小八代灣棲地不超過30公尺,但因遊客造訪也岌岌可危;筆者今年六月曾見晚上12點後尚有遊客群集此地等看綠蠵龜上岸。沙灘地只見人類足跡雜亂紛陳,甚至於分不清到底是人類足跡或綠蠵龜的爬痕。
筆者於2年前曾於此地與民宿主人討論此種遊客造訪行為是否會影響綠蠵龜生蛋的意願,他似乎不認同筆者的論調;他認為只要少開燈就不會干擾綠蠵龜生蛋,殊不知綠蠵龜的鼻子與觸覺並不亞於視覺,遊客香噴噴的體味就會干擾牠生蛋。好吧!就算少開燈就不會干擾綠蠵龜生蛋意願,但是今年一個更可怕的事情卻發生了。蘭嶼鄉公所竟在小八代灣不遠處裝設明亮的路燈,筆者站在綠蠵龜生蛋地竟然不需要開燈就能一眼望去,景物歷歷在目。
根據筆者十年來的觀察顯示今年六月綠蠵龜生蛋的次數成功數僅一次,而且是在凌晨一點上岸生蛋,與過去動輒十數窩不能相比;筆者也觀察到竟然有海龜上岸2-3公尺後,被強光嚇的不知所措趕快調頭游回海上;有一隻較聰明的海龜爬到光線較不易射到的邊坡上生蛋,但此處沙量很少,海龜挖一挖後也放棄生蛋游回海中。更驚人的是,筆者赫然發現被利刃砍成兩半的赤背蛇橫躺於沙灘上,可能是怕蛇的遊客所虐殺。
筆者數年前曾寫了一篇有關蘭嶼赤背松柏根蛇吃綠蠵龜蛋的文章。內容闡述蘭嶼爬蟲動物生態、群聚及演化的關係。文中特別提到赤背蛇對綠蠵龜蛋覓食及行為的特殊性。一般我們知道蛇都用吞食的方式將蛋送入肚子內後,再用腹部肌肉的力量或利用外在樹幹與蛇的身體,將蛋擠破。以獲取能量。吃完之後再將蛋殼吐出。但因大部分爬蟲類的蛋殼具皮質,且呈彈性。蛇想利用身體將它擠破顯得相當困難。因此,赤背松柏根遂發展出一套專門吃爬蟲類蛋的獨特方法。蛇利用尖銳的上牙固定蛋,再使用鋒利的下頜齒割破蛋殼。然後直接將頭伸入蛋內吸飲蛋白、蛋黃。既不須張大嘴巴吞蛋,也不須吐出蛋殼。此一特殊方法堪稱「開罐氏吃法」。
另一個有趣的行為就是母蛇有佔領龜蛋的領域行為;佔領域的母蛇會攻擊的欲進龜巢公蛇的尾巴;因此常可見到斷掉一小段尾巴的公蛇,只是斷掉的部份不會靠近連接半陰莖的肌肉罷了。如果太靠近生殖器,公蛇就無法忍受了。所以公蛇是常被驅趕的一群,也只好在巢外伺機吃龜蛋了。此一有趣蛇的領域行為全世界僅有蘭嶼才觀察得到。
但因遊客品質與鄉公所的無知(或無心之過),奏響了蘭嶼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的悲歌,可預言的是此地的野生動物將無明天;在此同時,遊客也會因蘭嶼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的消失而漸漸失去好奇心而不到蘭嶼觀光;屆時,當地人失去大筆經濟來源而蘭嶼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也將失去生命。
在此,筆者願提出解決之道如下:1)因綠蠵龜僅在夏季上岸生蛋,鄉公所可考慮不在綠蠵龜生蛋期開燈或僅開1/5的燈以免燈光過亮驚嚇綠蠵龜;2) 當地人需參考澎湖望安綠蠵龜保育方法加強生蛋地保育與解說訓練;3) 加強遊客認知,不要隨便殺死或干擾野生動物生命及棲地。
(●作者黃文山,中市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美國康乃爾大學生態學博士。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黃文山特區)
2007/06/25 00:41
黃文山
生態保育真能與經濟發展並重?也許會,但大多數成功的例子都發生於國外,例如加拿大的賞鯨生態旅遊為他們賺進大把鈔票;也許不會,遺憾的是大多數失敗的例子卻都發生在國內;只要台灣動物保護區一開放,鈔票不一定滾滾而來,但野生動物一定屁滾尿流。
6月中旬的台灣大雨直下,但東南方的蘭嶼小島卻鬧旱災,日日高溫曬乾了平常流動的山水,突兀的乾河床預告死寂。島上居民為水源爭奪屢有紛爭;但大部份不為家計而為大量擁入遊客計,尤其例假日遊客量更是大增,自然需水量大增;遊客摩托車隊少則十數輛,多則數十輛,這些遊客帶來的經濟效益真的充盈了腦筋動的快的當地人,民宿的設立如雨後春筍般的快速,一個一個冒出頭,遊客爭奪戰屢見不鮮;自然景觀自不能滿足遊客好奇心,於是民宿主人將爭勝的念頭動到蘭嶼當地的特殊野生動物--蘭嶼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於是整套的生態旅遊必需包括造訪蘭嶼角鴞和綠蠵龜才算完整也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才能賺更多的錢。
蘭嶼角鴞是一種蘭嶼當地的特殊稀有鳥種,牠們棲身於低海拔雨林樹幹上,不論白天或晚上皆聽得到鳴叫聲,但以夜晚才能找到牠的蹤影。由於蘭嶼的雨林多乏開墾,林下植被叢生不易進入,唯有永興農場以前是犯人的勞動場所,在長期的經營下林下植物較少,適合人類觀察研究蘭嶼角鴞,此地也是研究人員十幾年來的最佳觀察地點;但也是民宿主人帶遊客必訪的重要旅遊重點;只見夜幕低垂下的永興農場的麵包樹與山龍眼樹縫中透露出許多手電筒的燈光,這些刺眼的強光隨著蘭嶼角鴞的叫聲與人類雜踏聲而去。據說研究人員對蘭嶼角鴞的棲地時時遭到干擾充滿無奈與不安。
其實,綠蠵龜的處境比角鴞更為嚴峻。蘭嶼綠蠵龜生蛋地僅存東清灣與小八代灣二地而已,但因挖沙造屋與綠蠵龜被虐殺事件後,東清灣已有數年未見綠蠵龜上岸生蛋;而僅能提供綠蠵龜生蛋的小八代灣棲地不超過30公尺,但因遊客造訪也岌岌可危;筆者今年六月曾見晚上12點後尚有遊客群集此地等看綠蠵龜上岸。沙灘地只見人類足跡雜亂紛陳,甚至於分不清到底是人類足跡或綠蠵龜的爬痕。
筆者於2年前曾於此地與民宿主人討論此種遊客造訪行為是否會影響綠蠵龜生蛋的意願,他似乎不認同筆者的論調;他認為只要少開燈就不會干擾綠蠵龜生蛋,殊不知綠蠵龜的鼻子與觸覺並不亞於視覺,遊客香噴噴的體味就會干擾牠生蛋。好吧!就算少開燈就不會干擾綠蠵龜生蛋意願,但是今年一個更可怕的事情卻發生了。蘭嶼鄉公所竟在小八代灣不遠處裝設明亮的路燈,筆者站在綠蠵龜生蛋地竟然不需要開燈就能一眼望去,景物歷歷在目。
根據筆者十年來的觀察顯示今年六月綠蠵龜生蛋的次數成功數僅一次,而且是在凌晨一點上岸生蛋,與過去動輒十數窩不能相比;筆者也觀察到竟然有海龜上岸2-3公尺後,被強光嚇的不知所措趕快調頭游回海上;有一隻較聰明的海龜爬到光線較不易射到的邊坡上生蛋,但此處沙量很少,海龜挖一挖後也放棄生蛋游回海中。更驚人的是,筆者赫然發現被利刃砍成兩半的赤背蛇橫躺於沙灘上,可能是怕蛇的遊客所虐殺。
筆者數年前曾寫了一篇有關蘭嶼赤背松柏根蛇吃綠蠵龜蛋的文章。內容闡述蘭嶼爬蟲動物生態、群聚及演化的關係。文中特別提到赤背蛇對綠蠵龜蛋覓食及行為的特殊性。一般我們知道蛇都用吞食的方式將蛋送入肚子內後,再用腹部肌肉的力量或利用外在樹幹與蛇的身體,將蛋擠破。以獲取能量。吃完之後再將蛋殼吐出。但因大部分爬蟲類的蛋殼具皮質,且呈彈性。蛇想利用身體將它擠破顯得相當困難。因此,赤背松柏根遂發展出一套專門吃爬蟲類蛋的獨特方法。蛇利用尖銳的上牙固定蛋,再使用鋒利的下頜齒割破蛋殼。然後直接將頭伸入蛋內吸飲蛋白、蛋黃。既不須張大嘴巴吞蛋,也不須吐出蛋殼。此一特殊方法堪稱「開罐氏吃法」。
另一個有趣的行為就是母蛇有佔領龜蛋的領域行為;佔領域的母蛇會攻擊的欲進龜巢公蛇的尾巴;因此常可見到斷掉一小段尾巴的公蛇,只是斷掉的部份不會靠近連接半陰莖的肌肉罷了。如果太靠近生殖器,公蛇就無法忍受了。所以公蛇是常被驅趕的一群,也只好在巢外伺機吃龜蛋了。此一有趣蛇的領域行為全世界僅有蘭嶼才觀察得到。
但因遊客品質與鄉公所的無知(或無心之過),奏響了蘭嶼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的悲歌,可預言的是此地的野生動物將無明天;在此同時,遊客也會因蘭嶼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的消失而漸漸失去好奇心而不到蘭嶼觀光;屆時,當地人失去大筆經濟來源而蘭嶼角鴞、赤背蛇與綠蠵龜也將失去生命。
在此,筆者願提出解決之道如下:1)因綠蠵龜僅在夏季上岸生蛋,鄉公所可考慮不在綠蠵龜生蛋期開燈或僅開1/5的燈以免燈光過亮驚嚇綠蠵龜;2) 當地人需參考澎湖望安綠蠵龜保育方法加強生蛋地保育與解說訓練;3) 加強遊客認知,不要隨便殺死或干擾野生動物生命及棲地。
(●作者黃文山,中市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美國康乃爾大學生態學博士。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黃文山特區)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