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運宏 E-mail:jpq25r@yahoo.com.tw
經歷: 輔仁大學研修歷史、法律雙學位
專長: 歷史、法律
教育部宣布,學校取消髮禁規定,教育部認為取消髮禁的深層意義,是希望孩子從管理自己的頭髮開始,進一步學習自主管理、對自己負責,以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早在一九八七年我國即已宣告廢除髮禁,但當時所謂的廢除髮禁,僅是廢止五分頭及西瓜皮的規定。而非全面開放頭髮由學生自理。直至今日,許多學校對於教育部的規定,仍然抱持著陽奉陰違,甚至公然抗命。挾家長之意行禁制之實。校方堅持「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嚴禁染燙等情事。由有甚者,認為學生會因過度注重外表,而忽略了唸書。報上社論亦有指出近日學生齊聚教育部爭取髮權一事,嚴重影響校園秩序。恐發生「爭權益,反威權」的學潮。主張「自由與髮禁」非同一事,不應輕言廢棄。
威權時代的台灣在野政黨,常以聖經參孫的故事說明,極權統治下百姓的無奈。參孫是聖經故事中的一位大力士,參孫在梭烈谷愛上了一個女人,名叫黛利拉。非利士首領去見黛利拉,對她說:「你要用計探參孫,找出他為甚麼有那麼大的力氣,我們要怎樣才能勝過他,捆綁他,使他就範。這樣,我們就每人給你一千一百塊銀子。」黛利拉天天問他,他被糾纏得厭煩極了,終於把祕密告訴黛利拉。他說:「我的頭髮從來沒有剃過,因為我一出生就獻給上帝作離俗人。如果我的頭髮剃了,我就會失去力氣,跟平常人一樣軟弱。」後來參孫的七根辮子被剃掉失去了力量而被非利士人所擒。這個故事指明了頭髮為參孫力量之源,也為當時反威權提供了有利的反抗依據。
究竟,為何學校非管制學生的頭髮不可。難道純粹是因為學生缺乏自理的能力嗎?
頗令人疑義。根據過往的例子,頭髮是一種管理的標的。學生剪髮代表著意義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滿清時代的薙髮留辮,摧折士子風骨,運用髮式,明辨臣服與反叛者。外表的異同標誌服從與敵對。今日的學校亦以相同手段,區分好學生與壞學生,其區別的標準在於聽話與反抗者,無怪乎在頂上動手腳者,一律視為壞學生的表徵。諸君不見學校、軍隊、監獄都使用著這樣管制的手段,辦別順逆。
由此觀之,校方一再強調的「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便失去了依附正當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習知識、明辨是非,管制髮式對於知識的增進又有何助益呢?對於是非的分辨更是天大的笑話。校方無法說明禁止的理由,一眛要求學生遵守,是非不明何以令人信服。
越少的管理越好,自由放任並非戕害學生發展,反而有助於學生順從本性找到最佳的發展方向。執教鞭者應屏棄威權管理,命令無法帶來真正的服從,威嚴不來自規範。為教者應以開明的思想,迎接新的時代。不要讓腦袋停留在過去封建專制的保守框架下。
文章出處:奇幻旅程
作 者:高運宏 (2006/10/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